乐文小说网 > 香江:开局一百亿 > 第88章 我的兰桂坊(4K)

第88章 我的兰桂坊(4K)


TVB的一众艺人前脚还在议论香江首富会如何花这几百亿,

    后脚就成了首富的员工。

    这种令人猝不及防的荒诞感,让不少人哑然失笑。

    给首富打工,在香港,那也是种牌面。

    在新的一年,这种无形的优越感提升,

    让不少刚加入TVB的新人格外兴奋。

    方鹤轩扩张的脚步并没有停。

    新年过后,他的目光又转向了两年前就已经注意到的兰桂坊。

    盛智文靠着这个知名招牌在后来成立了兰桂坊集团,涉及了酒店、地产、文创、电影等多个领域。

    方鹤轩对万达地产的规划和盛智文的“兰桂坊集团”相似,并不只是和地产死磕到底。

    名声不好,赚再多钱,也不是他的人生追求。

    但经历经济起飞、商业高速发展后,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日式夜总会在香港风行一时,影响力完全盖过中式夜总会。

    1978年,莫尼卡·马瑞勒夫人在兰桂坊开了一家时尚饰品店——“BORSELLI  NA”。

    在威灵顿街、云咸街、德己立街、和安里、仁寿里及荣华里挨家挨户收购房产。

    由于利润空间大、市场反应良好,  Colby很快便走上正轨。

    为减轻家庭负担,盛智文13岁就开始做兼职。

    20世纪5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商业高速发展,夜总会文化开始在香港流行,

    相当于一个非常有流量的宣传场所。

    他给的时间是三年内务必完成兰桂坊的重新改造。

    他先是注册成立了“兰桂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TVB的现代剧以及梦工厂的电影,需要酒吧等取景的地方,

    兰桂坊也是必须要走一遭的场景。

    由此,兰桂坊逐渐变成一处闻名港内外的文化娱乐街。

    “兰桂坊之父”,创始人盛智文说:“越来越多的朋友向我抱怨,在香港找不到轻松的喝酒场所,那时候香港的传统是,下班喝酒就要去豪华酒店的行政酒廊正襟危坐。”

    20世纪70年代初,20出头的盛智文怀揣自己19岁时挣到的第一个100万加元从加拿大来到香港,

    他在香港成立了Colby公司,专营成衣贸易,把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成衣出口到加拿大和英国,

    另外,他还从国外招一批懂夜店生活的专才过来经营这些酒吧、餐厅以及酒店。

    “兰桂坊”三字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意蕴,与香港大多数译囱英文的地名截然不同。

    在此之前的两年,港币开始与美元挂钩,同时西方新移民大量涌入。

    整个80年代,盛智文都在不断收购兰桂坊区域的地产,拥有该区域70%以上的物业。

    他被揽入政府架构,并相继委以政策发展委员会成员、市建局董事、旅游业小组成员等职。

    方鹤轩说干就干。

    由于兰桂坊直接提高了香港在欧美世界的影响力,

    因此,盛智文也受到港英政府包括后来特区政府的器重,

    早晨送报纸、休息日在餐厅打零工;

    而“桂”象征着成就与荣耀,中国俗语中有“折桂”的说法。

    在兰桂坊一些交通密集地带搭建一些户外LED。

    随着创始人盛智文和香港旅游发展局等各界对其的建设、运营和宣传,

    很多时候,人有钱也不一定能办成事,还需要影响力。

    盛智文这个鬼佬,透过兰桂坊不仅赚了大钱,还蜚声华人世界。

    方鹤轩和黄瓜的人生追求不一样。

    通俗一点,就是当狗皮膏药,

    死缠烂打和保守骚扰之下,不信这些人不搬。

    “兰桂坊”三字中,“兰”、“桂”乃是花名。

    外国公司的外国雇员下班后想要放松休闲一下,

    只需走几步路就可以见到类似西方的灯红酒绿不夜城,

    哪里能不惊喜,哪里不会流连忘返。

    而不是像后来的李嘉诚一样,将香港变成他个人私欲无限扩张的鱼塘。

    文创产业才被重视起来。

    这条街上有上百家酒吧食肆,每当夜幕降临,这里便会灯红酒绿,觥筹交错,

    其中,C  Club夜店、Faye酒吧等都是香港夜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

    也要在兰桂坊搞个展厅。

    大家现在都在拼命往中环靠海的地方发展,

    你方鹤轩偏偏要在一个偏僻的穷疙瘩里搞七搞八,

    经过一番改造,大楼由原来的写字楼变成了集餐饮、KTV、酒吧、夜店为一体的娱乐场所。

    另外,在政治上,他也收获满满。

    这家时尚饰品店的开张使兰桂坊开始改头换面,充满欧陆风情的酒吧与的士高四处林立,陋巷逐渐成为了城市的文化特区。

    好在方鹤轩有钱,他只需要透过猎头发布招牌兰桂坊高管的信息,不愁找不到人才。

    这些人脉日后指不定就会反哺他的造车、电脑以及半导体事业。

    也想增加自己的的社会地位,起码,在国家眼里,方鹤轩这个人不是个资本家,而是个好的人民企业家。

    然后让万达招收大量地产经纪。

    这些地产经纪的工作只有一点——

    1985年,汇丰银行总行在中环落成,那是当时全世界最昂贵的建筑物。

    简直就是莫名其妙!

    他们哪里能想到,

    几年后,当香港的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真正开始稳固,

    并且,全球知名国际金融机构都在香港设立分公司后,

    曾经只是政治中心的中环就会变成香港的金融繁华地带。

    也有说法称“兰桂坊”取兰桂腾芳之意。

    后世的兰桂坊位于中国香港中西区中环,宽约20米,长约300米,

    是由德己立街、威灵顿街、云咸街、和安里、仁寿里及荣华里构成的一个聚集大小酒吧与餐馆的中高档消费区。

    方鹤轩还可以透过兰桂坊结识很多外国的人脉资源。

    这个时空下,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兰桂坊被香港人称为“老兰”,这是一种亲切的称呼。

    也不动手打人,就是让社团烂仔针对那些不想卖的住户发动疲劳战术。

    因为这个地方日后注定会成为中外游客人流量最多的地方,

    可以说,方鹤轩赋予了兰桂坊多重功能。

    当兰桂坊成为香港的一张名片,它的价值才是真正被人知道的时候。

    但这些人绝大多数都看不懂他的操作。

    16岁他就成为学校里第一位自己买汽车的学生;

    17岁盛智文加入了一家时装公司,大受老板赏识很快就得到升迁;

    19岁他决定到被视为遍地黄金的香港闯天下;

    因此,拿下兰桂坊,将其打造成香港的一张旅游名片,

    是方鹤轩早就想好的计划。

    但是,与其交给鬼佬来随心所欲经营,

    还不如在自己的控制下尽量做的规范一些。

    盛智文靠着这家公司出色的业绩,这才有了足够的资本拿下整个兰桂坊。

    而金融业和服务业则从更加发达的地区悄然涌入香港,占领了经济结构的大半江山。

    这个时空,他除了“变形金刚之父”这个头衔外,不介意多一个“兰桂坊之父”的称呼。

    同时,石板街和德己立街也是举办兰桂坊嘉年华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他上辈子是中国人,这辈子也只想当中国人,没什么不好。

    这种东西,其实可以通过花钱送人去欧美学习,

    或者直接请欧美的设计师、创意官来兰桂坊上手操作。

    方鹤轩就会发动TVB和梦工厂的明星艺人来兰桂坊打卡做宣传。

    但佩服不代表要把兰桂坊拱手让给他。

    后来,旅游业和金融业一同纳入港府重点规划后,

    早期,香港还是以转口贸易和制造业为主,并不重视旅游业,

    兰桂坊说白了就是香港的文创名牌。

    还有其有一整套的文化创意运作机制。

    后世的兰桂坊在大陆老百姓眼中是一个easygirl出没的藏污纳垢之地。

    这也是他挥霍港币一点都不心疼的心理原因。

    2011年他还获香港政府颁授大紫荆勋章。

    方鹤轩甚至还会借鉴纽约时代广场,

    方鹤轩的大动作瞒不过香港地产界的业内人士,

    历史上,比黄瓜更富可敌国的人不在少数,远有沈万三、胡雪岩,近有盛宣怀。

    盛智文在德国出生,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移居到纽约。

    这也是他不想只当一个顶级地产商的主要原因。

    也说是因为常有烂醉的海军士兵出没其间,由“烂鬼坊”而来。

    之后就是各处门面的装修设计,然后才会正式营业。

    随后,卡拉OK传入香港,夜生活文化进一步年轻化与普及化。

    至于能不能做到,方鹤轩一点都不担心。

    “兰”是中国古代文人骚客所推崇备至的花中“四君子”之一,象征清高脱俗。

    方鹤轩自己估计,收购这六处地方的店铺以及二楼住房,恐怕要花上几亿港币。

    后世,大陆很多城市盛行搞文创产业园区,

    经过40多年的发展,这条曾经的小巷已经发展成为香港最具特色的酒吧街“兰桂坊”。

    因此,在华人社会,只有钱,没有名,也就没有地位。

    最令他自豪的是,2003年非典疫情令香港旅游业陷入最低潮时,

    董建华委任他为海洋公园的主席,统领这个香港最著名、也是最老牌的主题公园。

    兰桂坊的名字一说来自街上多是贩卖兰花的小店,

    还有,BYD和宝马汽车以后出新款车型,

    兰桂坊逐渐变成一处闻名港内外的时尚休闲特区和观光胜地。

    方鹤轩现在很有钱,但还不够。

    等这个地方正式开业后,

    可以讲,发展兰桂坊,是他战略规划中的一步。

    本质上就是希望带动其城市的旅游发展。

    基础设施搭建好,就是软体方面的营销以及全球推广。

    后来,他又陆续投入重金将中环的这条普通的小巷改造为全新的兰桂坊。

    兰桂坊之所以出名,除了里面的酒吧、洋餐厅以及大量的鬼佬出没外,

    据港府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在港美国人的数量开始超过英国人。

    8岁时他的父亲去世,母子俩就搬到加拿大魁北克生活。

    1980年,深圳特区正式成立,300万内地劳动力在深圳及其周边城市受雇于港资公司所开设的工厂。

    直至70年代,香港夜生活文化依然以中式夜总会为主,与酒色财气没有那么强的联系。

    盛智文的那些操作,他都可以用烧钱来办到。

    深圳的出现,使得曾经支撑东方之珠主体经济的轻工业和电子制造业从香港移往内地,

    他不想做那样眼里只有钱的人,所以,他虽然想赚钱,却不爱钱。

    甚至还进军内地,赚的是盆满钵满。

    至于那些想找鬼佬的崇洋媚外的货色,

    收购完,他还要请设计师做一个整体的规划。

    意识到香港找不到消遣的地方,于是1983年,他在香港一处花摊和传统湿货市场附近开设了加利福尼亚(Cailfonia)餐厅,

    这家餐厅迅速蹿红,并随之开启了兰桂坊地区的发展。

    像李嘉诚,毛孔里都透着金钱的酸臭味,是方鹤轩所不屑的。

    “坊”是中国古代对市街、村里的通称,同时又有店铺的意思。

    方鹤轩很佩服这个鬼佬,如果没有重生这个金手指,他绝对没办法在19岁赚到230亿港币。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赚到钱后的盛智文信心大增,他花了超过3000万港元买下了餐厅所在的整栋楼。

    20岁就已经顺利地赚到了第一个100万。

    他之所以要造车、发展半导体,目的除了真想加速中国的发展进程,

    他需要继续拓展人脉,继续在港人心中增加分量。

    如果确实有比较强硬的房东,那就只能多花一点钱。

    也会是方鹤轩旗下产业重点营销推广的平台。

    虽然兰桂坊已经成了专门的公司来运营,

    但方鹤轩心中依然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主要是地面一层和二层的房子,店铺是重点拿下的。

    黄瓜百年后的历史地位和名声肯定是远不如这几个人的。

    无论如何也拦不住。

    另外,他还要求新义安配合他的这次收购行动。

    之后,一间名为DiscoDisco的娱乐场所在德己立街开张以后,兰桂坊一带的消费场所迅速增加,

    早期的店主差不多全是外国人,后来变成三分之二是华人,建有各类食肆酒吧50余间。

    总之,兰桂坊不仅会是香港的旅游名片,

    也不仅是鬼佬和港人休闲娱乐的场所,

    可是,最终都淹没在历史尘埃中。

    这也是他必须要抢在盛智文之前拿下兰桂坊的另一个原因。

    这是兰桂坊这家公司三年内需要学习并且搭建好的运营体系。

    ······

      感谢半截烟_BD的月票和推荐票!

        感谢森秋、书友141110113521174、没有以前爱了的月票!

        感谢鲨鱼辣椒113、aabb88abc、老唐酸菜TCL、书友20170110161147033、一亼刀的推荐票!

        (今天家里来了很多客人,忙得要死,所以真的是赶时间写的,我知道挺水的,对不住大家,伏地道歉!)

    (本章完)


  (https://www.lewenwuxs.com/3954/3954228/11111015.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ewenwu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wuxs.com